寿险公司马太效应仍显著 前三季度寿险“老六家”净利1087亿元

 

    截至昨日晚间,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已经有80家寿险公司披露今年三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从净利润情况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共有44家寿险公司实现盈利,合计实现净利润1264亿元;36家出现亏损,合计亏损78亿元。80家寿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118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寿险公司马太效应依旧显著。作为寿险市场“老六家”的国寿股份、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保险今年前三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1087亿元,占44家盈利寿险公司85%,占合计80家寿险公司净利润的91%。
  “老六家”合计净利1087亿元
  头部寿险公司依然显示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具体来看,2018年前三季度,平安寿险净利润达539.64亿元,排名第一;国寿股份则以210.78亿元位居第二;太保寿险以102.04亿元位列第三;泰康人寿以99.85亿元位列第四;新华人寿凭借76.26亿元跻身利润榜前五;太平人寿以58.45亿元位列第六。整体来看,“老六家”盈利能力依旧很强。
  实际上,2018年上半年,老六家”合计原保费市场份额53.7%,同比增长8%,相对寿险业-2.3%的增长率,领先10个百分点的保费增速。同时,“老六家”寿险公司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736.75亿元,占整个寿险市场净利润的92.5%。
  中保协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随着监管政策调整,寿险业转型压力加大,大中型公司基础好、转型早,其品牌、渠道、管理、机构优势进一步强化,行业引领作用突出,马太效应愈发凸显,市场集中度可能还会提升。中小公司经营模式将出现分化,专而精、小而美将成为中小公司的选择。
  从大中险企的经营模式来看,目前“老六家”均主打个险渠道。例如,近年来平安人寿个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持续维持在九成左右;国寿股份一方面则持续加大个险投入,另一方面也持续压缩银保趸交保费收入;太保寿险近年来也持续加大个险投入,并压缩银保渠道。
  从寿险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保协预期未来3年-5年内,个险仍将是寿险销售的主要渠道。但劳动力人口下滑及客户需求方式改变决定了依靠代理人数量增长推动寿险发展的传统方式难以为继,营销人员专业能力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问题需要重点解决。同时,银邮代理、网销仍将占有一席之地。
  48家险企净利均不足1亿元
  与大中型险企不同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共有48家险企净利润不足1亿元,其中有36家亏损,17家亏损超过1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亏损险企中,除几家新成立的险企之外,多数险企目前依赖银保渠道保费,个险渠道暂未发展起来,但此前依赖的银保渠道、网销渠道等面临着新问题。
  上述中保协报告提到,随着储蓄替代产品的收紧以及银行网点空心化、客户老龄化等问题显现,银邮代理渠道面临困境。此外,互联网等新兴渠道在经历初期高速发展之后,因为产品的制约、线上线下渠道间的竞争以及投诉率的攀升,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尚需努力破局。
  业务层面,今年以来,由于行业回归保障,加上监管对此前一大批中小险企热销的中短存续期产品进行限制,不少险企今年以来迎来退保高峰及现金流压力。
  例如,长生人寿在今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退保高峰已过,现金流压力得到很大缓解,本季度末公司流动性资产占比约为8.3%,与上季度基本持平。未来一年综合流动比率为568%,压力情景一和压力情景二下公司账户流动性覆盖率分别为656%、629%,与上季度相比均有较大提升。此外,由于公司目前已经不再销售中短存续期产品,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司流动性监测指标会持续好转,流动性风险相对较低。
  长生人寿在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也表示,公司密切关注各投资账户的流动性风险。计划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有:负债端配备产品专业开发力量、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各业务渠道抓紧销售、提高产能;公司也将继续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以确保满足未来可能的临时流动性资金需求。
  从行业来看,就中小险企未来的发展策略,中保协提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认清寿险业转型发展大趋势,重塑发展理念,杜绝“监管套利式的创新”。二是切实围绕客户为中心开展经营服务,将其提升到公司的核心战略层面,并贯穿各经营环节。三是充分认识渠道发展的挑战,前瞻布局各渠道发展路径。四是结合“数字原驻民”的特点,审视保险产品设计理念,将精算的“专业价值”和营销的“情感价值”有机结合。五是建议公司股东回归理性思维,系统性地设计中长期的考核指标体系。
  从行业发展潜力来看,中保协提到,寿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还相对有限,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寿险业在国民经济和个人保障中发挥的补偿作用仍然有限。三是民众保险理念仍需进一步提升。